一、课前谈话,学法引领
师:同学们,对于咱们六年级的同学来说,大家一定掌握了很多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。比如:不动笔墨——
生:不读书。
师: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要思考,在读书的过程中留下圈画、思考的痕迹。还有:读万卷书——
生:行万里路。
师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突出了读书与实践的重要。既要读有字的课本,更要学会读无字的课本,有时我们也可以说,读万卷书不如——
生:行万里路。
师:行万里路,不如——
生:读万卷书。(众笑)
师:(板书:不如阅人无数)知道什么意思吗?读书很重要,实践也很重要,从别人的身上学习更重要。同学们,我们不妨把刚才的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。
(自由练习。)
生: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,不如阅人无数。
师:同学们,阅人就是读人,从他人身上获得人生的启迪!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
生:(齐)理想的风筝。
【点评:“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,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”课前
二、整体回顾,循“情”而入
师:作家苏叔阳写作本文的时候,不见
出示:
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、微笑,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,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。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,将陪伴着我的心,永远在蓝天上翱翔。 刘老师呀,您在哪里?我深深地、深深地思念您…… |
师:当作者拿起笔来,要把对老师的无尽思念写下来的时候,当年的一幕幕不禁又浮现在眼前。那么,让作者难以忘却的又是哪些事件呢?
(指名说)老师适时板书:谈丢腿
写板书
放风筝
【点评:从整体入手,师生共同进入作者的写作时态,和作者一起回想,一起感动,一起入文,师生共同遵循这条情感线路走进课文。】
三、精选内容,悉心指导
1、谈丢腿,一“笑”见神韵
师:一位普普通通有腿疾的教师,几件平平凡凡的小事,却撼动着作家苏叔阳的心,这是为什么呢?首先,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“谈丢腿”这件事上,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,想一想: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?边读边想,圈画出最让你怦然心动的语句来。
(学生轻声读文,思考,圈画)
师: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发现?
生:“只是有一次,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,笑着对我们说……”从这段文字中,可以看出
师:从这段文字中,你又读出了什么呢?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请其他同学也针对这段文字谈一谈。
生:本来丢了一条腿是不幸的,可他却能“笑”着说出来,可见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。
师:一个“笑”字有魅力,平常表情见精神!
生:我读出了他的智慧,他的腿丢了,深怕学生伤感。他把自己的不幸变成了一个古老的传说,把同学们逗乐了。
师:有见地!一次“笑”谈,给同学们带来什么样情感变化呢?
生: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。
生:但笑过之后,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,同时更增加了对
师:再读一读课文中的这段描写,写笑声用了一个“腾”字,写酸涩的感受用了一个“泛”字,这有什么不同吗?
生:“腾”起了笑声,说
生:同学们理
生:“腾”字写出了笑声来得突然,道出了场面的热闹,而“泛”则是慢慢地,想一想之后的,是发自心底的感受!我觉得很准确。
师:爱之深,痛之切。一个 “笑”(板书)字很有神韵,我们可以读出
(学生自由读文,指名读)
【点评:谈丢腿,一“笑”见神韵。问题指向言语的表达,切中关键,且把刘老师的言笑与同学们的表现勾连起来,让学生沉入“一语打翻‘五味瓶’”文字之中,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,感受到师生情谊的深厚。】
2、写板书,一“转”扣心弦
师:刚才
生:“逢到写板书的时候,他用圆木棍撑地,右腿离地,身体急速地—转……”我读出了
生:
师:理解得深!说得好!同学们,这段话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字?
生:转。
师:课文中写用了几个“转”字?
生:5个。
师:课文中说
(投影出示,师生齐读)
用圆木棍撑地,右腿离地,身体急速地一转,便转向黑板,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,又以拐杖为圆心,再转向讲台。 |
师:
(再次投影出示上面的文字,师生动情齐读)
师:
师:同学们,读书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,还要往文字的背后想,你们觉得
生:支撑他的是理想、抱负、乐观、志向。
生:对教育事业的热爱、认真负责。
生:对学生的热爱。
【点评:读书如登山,渐入佳境,品味语言也是如此。
3、放风筝,一“喊”抒真情
师:
(学生默读,圈画,批注。)
师:我们来分享彼此的阅读收获好吗?
生:“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,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。”
师:没错!
生:老师,我有一个问题,
师:读书贵在有疑,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太了不起啦!请同学们都来想一想。
生:这能看出来他是在向命运挑战,甚至要做一些正常人都没法做的事情。
生:第八节说他不像一个老人,而像个少年。第九节这样写更能看出他有着孩子一样的精神与活力。
师:读书贵在上挂下联。
生:这样的
生:从“笑着”我读出了他的乐观,从“叫着”我读出了他的忘情,从“蹦跳着”我读出了他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。
生:这段话写出了
师:会学习!你不光关注文章了写了什么,还关注了表达方法。还有吗?
生:“你们不要管,我自己来!”从他的语言我读出他很自信、顽强。
师:同学们想一想,
生:他把自己看成了一个正常人。
生:不,他比正常人做得好,他超越了正常人。
师:
生:得意和满足。
生:生命的强壮和力量。
师:
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、微笑,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,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。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,将陪伴着我的心,永远在蓝天上翱翔。 刘老师呀,您在哪里?我深深地、深深地思您你…… |
师:“理想的风筝”到底是什么呢?
生:理想的风筝就是
师:正确。同学们再思考,刘老师为什么带领他的学生放飞风筝?
生:他想让自己的学生也像风筝一样在蓝天上飞翔。
师:是呀!刘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,他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好老师,他乐观、他敬业,他不向命运低头,他在言传身教,他在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影响他的学生。
【点评:在“谈丢腿”“写板书”学习的过程中,张老师注重了一个“导”字,“点”在语言上,“拨”在关键处,学生“意”“文”兼得。在教学“放风筝”的这一环节里,张老师又充分地放手,让学生自主阅读,读出自己的见解,读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,然后展开对文本的深入对话与交流。】
四、整体感悟,“情”“思”共生
师:30年过去了,作家苏叔
(生读,指名读。)
师:同学们,其实苏叔阳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,文革期间,他由一个大学教授,一下跌落成了一个伞场的工人。1994年4月,他做了肾癌手术,切除了左肾;2001年10月,又做了肺癌手术,切除了一叶左肺。但是他和他的
“不管我多么衰弱,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, 我就会走,哪怕是爬行,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。” ——摘自《苏叔阳文选》 |
师:读了上面的诗行,我们知道:
师:“春天又到了,柳枝染上了嫩绿,在春风里尽情摇摆,舒展着自己的腰身。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,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。蓝天上,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,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。”为什么作家苏叔阳在这样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老师?为什么拿起笔来,开头没有直接写回忆的三个故事,而是描写了春天的景色?请同学们思考这些问题,下节课交流。
【点评:公开教学有许多结尾的方式,
总评:
“精点丰学”是
1、遵循一般规律,充分地读悟。明代的胡宪仲说:“引之自悟,则得之渐,故为身心之益;倾之速悟,则得之轻,故口耳之赘而旋忘之。”读书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,读书也是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载体。本节课上,张老师留出了大量的读书时间,让学生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,为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,读出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有效的保证。张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自由读,理解读,探究读,想象读,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,可谓是做到了读有目的,读有层次,读有提高。
2、选择简约内容,精巧地点拨。“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”。张敬义老师善于在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,精选内容,精巧点拨,以简驭繁,以少胜多。这篇课文篇幅长、内容丰、信息量大。张老师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到“谈丢腿”、“写板书”、“放风筝”三处细节描写,继而层层剥笋,引导学生聚焦一“笑”、一“转”、一“喊”,激发学生认真敞亮地思、热烈地说、动情地读,使教学渐入佳境。在这种点拨下,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是层次渐进的,是立体的,是扎根的,从词语的品味到对课文的理解,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,课文的语言魅力得到了充分地揣摩,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领悟。
3、追求情思共生——快乐地学习。有品质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,收获情趣和理趣,做到“情”“思”并重才是语文品质教学的诉求。该课教学从开始就立足于循着作者的情感思路走进课文,和作者一起感动,一起回忆,在课文的学习中师生共同感动着刘老师的一言一行,被他那坚强、乐观的精神感染,植入作者心田的“理想的风筝”就是那不屈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,这样的种子也同样播洒在了我们的心田之中。正是有了“思”的参与,学生才读得更加兴致勃勃,才有了内心真实的感动;正是有了“情”“思”的交织,学生的读书感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,才有了持久的动力和张力。
(实录整理:李争 教学点评:滕衍平)